字裡藏醫:「癲」字的醫學密碼

張旭 | 肚痛帖 | 1058年 | 刻石 拓片 | 30 x 45cm | 圖片來源: 西安碑林博物館

當頭腦顛倒的那一刻

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古代醫者,看到病人突然倒地、四肢抽搐、神志不清,你會如何用一個字來描述?古人選擇了「癲」字,這個看似簡單的字,卻像一份精準的診斷報告。

一個字裡的觀察智慧

「癲」字由「疒」和「顛」組成。「疒」告訴我們這是疾病,「顛」則道出核心特徵——顛倒。在甲骨文裡,「顛」字畫的是一個人,頭部特別突出,彷彿在強調「這是頭部的問題」。當「疒」遇上「顛」,就成了「癲」——一種讓人頭腦顛倒的疾病。

「顛倒」的深層含義

古人用一個字「癲」,就把癲癇發作時最顯著的特徵描繪得淋漓盡致。
身體的顛倒:正常時人是直立的,發作時突然跌倒。
意識的顛倒:正常時神志清醒,發作時意識混亂。
狀態的顛倒:正常時安靜平和,發作時劇烈抽搐。

「癲」字有關的名人

米芾 是北宋時期一位造詣極高的書畫家。 因其書法風格狂 放不羈、為人性格 古怪 、 舉止癲狂, 世人便以「米癲」稱之。
張旭,張旭,唐代書法家,唐代書法家,以豪飲以豪飲、、最為奔放自由的最為奔放自由的草書草書聞名,聞名,有有「草聖」「草聖」之稱。之稱。也因其酒也因其酒醉後書寫的醉後書寫的作品作品狂而奔放狂而奔放、、極具「癲」性極具「癲」性,,如如同同醉中「癲」筆醉中「癲」筆,,被稱之被稱之為「狂草」。為「狂草」。杜杜甫在詩作《飲中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甫在詩作《飲中八仙歌》中寫道:「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煙。」

古今對照的驚人發現

當我們把古人的觀察和現代醫學對照,會發現驚人的一致性:
古人觀察到的「顛倒」:
•突然發作
•意識障礙
•肢體抽搐
•與頭部相關

現代醫學的發現:
•癲癇是發作性疾病
•發作時常有意識改變
•可出現運動症狀
•病因在於大腦異常放電

古人沒有腦電圖、CT、MRI,卻能透過肉眼觀察,準確捕捉到疾病的核心特徵。

現代科學解讀「癲」

現代醫學告訴我們,「癲」字所描述的現象,背後有著複雜的科學機制:
突然發作的原理:大腦神經元突然異常放電,就像電路短路一樣
意識障礙的機制:異常放電影響了大腦的覺醒系統
肢體抽搐的原因:運動皮質的過度興奮導致肌肉不自主收縮

一個字的醫學價值

「癲」字的醫學價值不僅在於準確描述,更在於它體現的觀察精神:
細緻觀察:古人注意到疾病的每個細節
準確記錄:用最簡潔的文字記錄最複雜的現象
傳承智慧:將觀察結果傳承給後人

這種精神,正是現代醫學所需要的。無論科技如何發達,醫者的觀察力和同理心,永遠是診斷和治療的基礎。

原典出處
說文小篆
康熙字典 《正字通》喜笑不常,顚倒錯亂也。
《黃帝素問註》多喜爲顚,多怒爲狂。喜爲心志,故心熱則喜
而爲顚。怒爲肝志,火制金,不能平木,故肝實則怒而爲狂
也。
黃帝內經 肺脈急甚,為癲疾。
難經●經脈診候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
金匱要略 羊蹄甲中有珠子白者,名羊懸筋,食之令人癲。
紅樓夢 那僧癩頭跣足,那道跛足蓬頭,瘋瘋癲癲,揮霍談笑而至。
全唐詩 鬱鬱空狂叫,微微幾病癲。

※資料來源 :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漢典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