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小曉》的學習與省思
從電影《小曉》的學習與省思 | 圖片出處:維基百科
從電影《小曉》的學習與省思——認識過動症(ADHD)、其家庭背後的難處與掙扎
《小曉》(英語:Trouble Girl)是一部2023年上映的臺灣電影,由靳家驊執導,該電影於2023年12月8日於臺灣上映。
【電影劇情】
國小五年級的周小曉患有輕微的過動症,思維與其他同齡小孩不太一樣,顯得有些突出,因此遭受同學的霸凌與孤立。她的母親薇芳對於小曉的情況感到無奈,同時父親因長期在外工作,使薇芳成為唯一的照顧者。這樣的環境讓母女關係一直處於緊張邊緣。而班導保羅,一位有耐心且善良的老師,意外地成為母女之間的中介者,進一步帶來生活上的種種變化。
【電影獲獎】
■ 2020年獲第42屆優良電影劇本特優獎
■ 2024年獲第60屆金馬獎 最佳女主角
■ 2024年獲第26屆台北電影獎 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
■ 2024年第5屆台灣影評人協會獎 最佳女演員
什麼是「ADHD」?
「注意力不足與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kinetic disorders, ADHD),據估計,全球兒童心理臨床案例中,有50%的比例證實為過動兒。台灣衛福部統計,台灣過動兒盛行率在10%左右,並有持續增加趨勢;且過動兒的父母常因互相責怪,離婚率偏高,家庭狀況值得關注。
ADHD的主要症狀有:
1. 與相同心智年齡者比較,患者的專注時間短。
2. 容易略過思考行為的後果貿然行動。
3. 容易分心、無法專注需完成的事情。
4. 躁動,動個不停。
電影中的女兒小曉,在生活、學校中常因著情緒的波動,導致與父母間的互動衝突,以及同學、老師…等人際關係困擾。
ADHD的治療方式有:
1. 透過藥物:如果小朋友經過醫師評估診斷為ADHD,通常就會建議開始服用ADHD藥物。孩子在服用相關過動症藥物後會有助於專注力的集中與情緒的安定。電影中媽媽與老師就多次詢問與提醒「吃藥了沒?」、「有沒有吃藥?」
2. 生活調節:過動兒缺乏自律與秩序性,對有興趣的事又狂熱到不吃不睡,生活大小事得靠人不斷提醒。電影反映不少過動兒家庭與學校生活的細節,例如片中媽媽最常問女兒的就是「有沒有喝水」,因為孩子連喝水都會忘記。
3. 心理處遇:過動症在醫學觀點的論述裡有複雜的生理、心理與環境的交錯成因,除了藥物治療外,過動症孩子心理照顧也很重要。主要照顧者和過動症孩子周遭所觸及的友伴、學習場域中的各種關係及重要他者,都需要一起協力,共同體諒包容,給予孩子整體性的支持,進而達到身心健康。
電影中,教導我們如何陪伴過動症孩子。除了把焦點放在過動症孩子外顯失序的行為上時,更應該去學習、去練習、去看見、去理解其失序行為背後的原因與需要,方能其降低焦慮、增加安全感,進而練習掌控情緒與行為。情感同調的理解與接納,是安全關係建構的基礎。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遠見雜誌、早安健康、中崙諮商中心